研究生部_学风建设专题网站(已发布)
专题首页 >> 人物事迹 >> 正文

于吉红院士先进事迹

信息来源: 发布日期: 2023-10-27浏览次数:

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吉林大学教授于吉红

只争朝夕,在最具挑战的领域攻坚克难

    为学生授课,和团队成员讨论项目进展,主持和参加学术会议,作为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处理稿件……对于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、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吉林大学化学教师团队负责人、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而言,每天从早到晚忙碌工作,是一种常态。

    1998年刚从国外完成博士学业后回国的于吉红,坚定选择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,致力于分子筛材料的定向合成。当时,分子筛研究正处于瓶颈低谷期,不少人劝她改换热点方向,否则很难出成果,但于吉红一直坚守。

在科学的道路上,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需求,孰轻孰重?攻坚克难、一往无前,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还是国家的进步?

    于吉红给出的答案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,她胸怀的是“国之大者”。“分子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于我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、节能降耗、环境保护,助力碳中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。”于吉红说。

面对源源不断的挑战、挫折和低谷,可以坚持多少年?于吉红一扎进来,就是30余年。她潜心研究,不断创新,在分子筛材料的创制及其基础应用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,产生了重要国际学术影响,推动了我国分子筛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。

    “这是我们研发的全新柔性固态锂空气电池,只有0.33毫米厚,可以随意弯折,在柔性电子产品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。”于吉红手里拿的一张“纸片”,不仅是团队心血的结晶,更是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。2021年,她带领团队首次开发出一种基于分子筛薄膜的全新固态电解质材料,该成果发表在《自然》期刊上,有力推动我国在固态金属空气电池领域的进步。

    繁忙的科研工作并没有阻碍于吉红坚守在教学一线,在她看来,教师的指导是激发学生兴趣而让学生迅速进入领域前沿的第一步。除夕夜,她在实验室里边吃盒饭边与大家讨论问题;每一天,她都和学生讨论工作,开启大家的创新思路;电脑前,她逐字逐句讨论修改论文的身影让学生们难忘……迄今,于吉红已培养博士70余人,4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,涌现出一批青年拔尖人才。

    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,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、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……如今,于吉红获得了很多荣誉,但她更在意的是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科研成果,用自己的热忱为国家培育人才。

(统稿:本报记者 程旭 采写:《中国高等教育》记者 唐景莉 王弘扬 本报记者 阳锡叶 程旭)

 


    版权所有©天津商业大学学风建设专题网
    地址:天津市北辰区光荣道409号 邮编:300134
    网站维护:张红升